0898-08663552
PRODUCT
产品中心
发布时间:2024-09-08 点击量:
2024年8月11-14日,第六届五台山信仰与文化国际学术论坛在五台山大圣竹林寺举办。此次论坛由山西省佛教协会、五台山佛教协会指导,五台山东方佛教文化研究院、大圣竹林寺主办,清华大学道德与宗教研究院、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拔地入云计划协办、来自中国、加拿大、日本、韩国、德国等17个国家和地区50多位学者参加。论坛由开幕式、14场部会、闭幕式和参访组成。
开幕式于8月11日在五台山东方佛教文化研究院开幕,山西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宗教事务局局长)黄杰等地方领导、以及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山西省佛教协会会长、五台山东方佛教文化研究院院长妙江长老、以及诸位国内外参会学者列席并讲话。
部会1主题为“文本流变”,由杭州佛学院副院长戒法法师主持,北京大学副教授范晶晶和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索罗宁(Kirill Solonin)评议。五台山东方佛教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宽广法师比较了菩提迦耶的金刚宝座塔和北京真觉寺金刚宝座塔,阐述了一个神圣空间从印度“迁译”到中国的过程。武汉大学讲师刘丹聚焦敦煌文献中的《十诵比丘戒本》,考察推测其可能是379年至403年之前翻译的戒本。日本龙谷大学研究生王若宾考察了裴休《劝发菩提心文》在佛教圈的流传与影响,提出在传统意义上的汉传佛教的核心地带外,还在日本、契丹、西夏、云南(阿咤利)佛教中有所传播,产生过或大或小的影响,他试图借此考察中古世界的佛教典籍流通网络。韩国东国大学助理教授政完法师(Ven. Jeongwan)考察了两部在朝鲜广为流传的佛教疑伪经《佛说大报父母恩重经》和《佛说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指出他们体现了韩国佛教如何融合儒家传统,确保其在社会中的生存和共鸣。
部会2主题为“文本与图像”,由美国天普大学副教授马德伟(Marcus Bingenheimer)主持,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山部能宜评议。四川大学助理研究员刘益民与浙江大学教授孙英刚对《大慈如來告疏》中“贪王”一词重新释读,指出中古時期并没有所谓“佛王”的理念,“贪王”是明确见诸佛教经典的记载。上海大学教授陈菊霞和博士研究生刘宏梅研究了榆林窟第12、16窟主室窟顶四披的千佛图像及题名,指出佛名依据敦煌十六卷本《佛说佛名经》第十四卷抄写而来,且16窟佛名衔接12窟佛名抄写,说明了作为慕容家族窟的第12窟和作为曹家窟的第16窟之间的关联性。日本横滨美术大学教授滨田瑞美聚焦敦煌石窟壁画维摩诘经变中的题记,指出题记不仅起到解释图像内容,还可能在石窟内举行仪式时被宣读出来。大足石刻研究院馆员未小妹研究了盛唐时期金刚智、不空新译的两部不同体系如意轮观音念诵法,提出金刚智译本属于《金刚顶经》系统,不空译本更多地效法善无畏教法。
部会3主题为“圣典与俗典”,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张旭主持,德国汉堡大学教授田海(Barend ter Haar)评议。印度夏达尔大学博士研究员沃霹雳(Priyanka Verma)通过对藏经文本和历史资料的分析并对比主要佛教派别(包括上座部、大乘和金刚乘)在戒律的“违犯”和“无犯”上的差异,认为对“无犯”的争论是导致佛教部派分裂的一个重要因素,指出“无犯”在造成僧众戒律的复杂性和部派分裂的多面性中的重要作用。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王子鑫讨论了“佛教讲经庄严文”的应用,指出讲经仪式首尾存在的移转功德环节,所涉及的功德来源及施受方有时有所不同。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童可瑜对法国国家图书馆藏P.t.1070写卷的《大蕃敕尚书令尚起律心儿圣光寺功德颂》做了校録与释读,对过去的校録订讹补阙。天津大学博士研究生潘逸炜聚焦佛教圣地“圣境图”,对纵横布局的五台山和普陀山圣境图做了比较研究,提出了这类绘画描绘神圣地景时对真实空间的调整和构思方法。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教授夏维明(Meir Shahar)研究了贵州农村一些自称为佛教徒的法师,他们已婚且未受剃度,他聚焦于一位法师的仪式经文以及写本的古老渊源和它们对经典佛教文献(大藏经)的借鉴。
部会4主题为“翻译”,由日本横滨美术大学教授滨田瑞美主持,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大学副教授纪强(George Keyworth)评议。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研究生郑宇轩探讨了前凉与后秦的两份佛经“后记”及其佛教皇权形态。英国独立学者倪建宁(Janine Nicol)聚焦《六度集经》第52号经《之裸国经》的翻译词汇选择和典故运用,使读者联想到中国传统相关的非佛教经典文本,她提出这部文本很可能是在中国撰写的,成于公元三世纪中后期的吴国。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研究生赵燕飞采用谱系分析和文献梳理法探讨了古代佛教语境中“新译”的含义及其作为权威译本的形成机制,认为“新译”一词具有新旧交织的多重内涵。美国天普大学博士研究生魏翔考察了大型语言模型(LLMs)将佛教文献从古代汉语翻译成现代英语的能力,试图揭示利用LLMs将复杂文献从古代语言翻译成现代语言的潜力和局限性。
部会5主题为“经藏”,由韩国梨花女子大学教授金延美(Youn-mi Kim)主持,清华大学教授圣凯法师评议。美国洛杉矶西来大学教授龙达瑞探索了明代朝廷向五台山敕赐的《永乐北藏》和藏传佛教的《甘珠尔》,讨论了朝廷和佛教在五台山的关系。浙江大学博士后李周渊比较了《碛砂藏》江浙本地刻工作品和福建刻工作品,发现福建刻工在笔画间距、字间距、笔画粗细变化上更匀称完整,认为《碛砂藏》宋刻本由于福建刻工的到来而别具一格。澳大利亚独立学者、格里菲斯大学荣休教授乔根森(John Jorgensen)以“长卷”为主要案例,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中考察《二入四行论》,并提出对壁观的不同解释群体。
部会6主题为“体裁”,由福建师范大学讲师陆辰叶主持,陕西师范大学副教授葛洲子评议。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大学副教授纪强介绍了圣教一词在东亚佛教传统中的出处及其在中国、朝鲜和日本被佛教学者的广泛应用,提出日本学者以此区分本宗的圣教书籍和其他宗派圣教书籍的方法,揭示了宋代早期中国僧众学者放弃使用该术语的原因。比利时根特大学博士后方洛杭(Laurent Van Cutsem)讨论了晚唐至北宋早期禅史中阿难传的文本内容及其演变过程,分析了阿难形象在这些禅史中的异同,探讨了印度祖师在禅史中的重要性。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王敏琪讨论了佛教俗文学小说,提出其与宗教文体之间产生互动,尤其是与佛门文献中的僧传、语录之间具有鲜明的承嬗离合、模拟转换关系。深圳大学副教授李曈考察了宋代禅宗圣言标准的变迁,指出禅宗思想合法性标准由印度传统向中国传统的转移。
部会7主题为“禅典”,由上海大学教授陈菊霞主持,浙江大学博士后李周渊评议。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山部能宜试图解明汉文禅经的成立情况,指出有比较合理结构的《思维略要法》的内容有可能混入内容极为混乱的《五门禅经要用法》,后者可能节略了部分《禅秘要法经》。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博士研究生张媛对南岳慧思的《诸法无诤三昧法门》文本展开细读,分析了其历史语境、文本结构、与所述内容,将其作为中古时期大乘禅法发展源流的窗口。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张瀛之聚焦新发现的旅顺博物馆藏《禅门经》残片,试图论证西州回鹘时期此经文在吐鲁番地区的流行。
部会8主题为“咒语、媒介与音乐”,由美国天普大学副教授马德伟主持,澳大利亚独立学者、格里菲斯大学荣休教授乔根森评议。中山大学博士研究生孙菱羲聚焦梁武帝所製《法乐童子伎》《童子倚歌梵呗》两个运用於无遮大会演出的伎目,认为它们与当时石窟壁画、造像艺术中的化生童子伎乐图像共同诠释了“莲花化生”主题,是佛教面向道俗宣传的一种方式,也透露出当权者以此巩固政治、联络外交的用意。韩国梨花女子大学教授金延美研究了朝鲜王朝时期纺织品和服装作为佛教陀罗尼和愿文媒介的职能,考察了咒语的经典依据和辽帝国的潜在影响。香港中文大学博士研究生莫百纳(Brianna Morseth)探讨了净土和华严文本的多媒体传播对大脑与行为的影响。
部会9主题为“版本研究”,由武汉大学讲师刘丹主持,浙江大学教授孙英刚评议。中山大学副研究员杨洁以《瑜伽师地论·摄抉择分》中“思”心所(cetanā)释义里的“随与”一词为焦点进行讨论。浙江省博物馆文件管理器吴庐春聚焦大英图书馆所藏敦煌地区八十卷《华严经》,管窥中唐至宋初《华严经》在该地区的传播状况和写成的大致时间。美国天普大学副教授马德伟追溯了《龙舒净土文》文本从十二世纪到二十一世纪的历史,呈现了这一文本如何逐渐遍及中国和东亚,以及在类文本中的种种变化。
部会10主题为“佛教叙述”,由敦煌研究院博士后马英杰主持,复旦大学教授张小艳评议。北京大学副教授范晶晶关注了巴利语本生、譬喻中集体叙事的策略及其影响,即在本生故事的结尾,除了指认佛的身份,其他人物往往也被指认为佛的会众。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欧阳丰琪考述了僧伽罗故事源流,以文献学方法考察部派佛教中14个文本,提出僧伽罗故事成熟形态由四个早期形态聚合形成。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陈金华聚焦张廷珪阻武后建造白司马阪大佛的谏章,解析唐代的僧俗史传的史源关系,认为内典与外典,尤其是史传类,具有不少交涉重合、互为发明之处。
部会11主题为“古疏今释”,由浙江省博物馆档案管理员吴庐春主持,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索罗宁和英国独立学者倪建宁评议。福建师范大学讲师陆辰叶关注了印度佛教晚期论师智称作《入真实论》的“密咒门之行品”的文本构成,认为该品前半部分多处引用龙树的偈颂,后半部分则是《金刚顶经》的内容。陕西师范大学副教授葛洲子针对《释氏要览》卷下“十方住持”一条中的“长老知事人”一句进行研究和重新断句,认为当作“长老、知事人”,并考察其制度起源。苏格兰爱丁堡大学博士研究生金如沙讨论了湛然《止观辅行传弘决》的注释形式在佛教注释传统中的意义,提出标题以“决”结尾,显示其目的不仅在于提供解释,更是为理解《摩诃止观》设立了标准的权威解释。
部会12主题为“疑伪与证真”,由中山大学副研究员杨洁主持,深圳大学副教授李曈评议。复旦大学教授张小艳具体考察了佛教疑伪经与敦煌俗文学作品之关系,认为佛教疑伪经在敦煌俗文学作品创作中扮演的“活水源头”的重要角色。中国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张旭对圆照所撰佛教经录《贞元新定释教目录》有关写本和刊本作系统梳理,提出其两次增补与唐代中晚期及五代时期的两次佛教大藏经整理工作有关。法国高等研究院硕士研究生郑麒骏介绍了他所参与的国际合作研究项目CRTA-宗教书籍规范索引,探索了宗教观念与民众日常信仰实践之间的动态互动。
部会13主题为“媒介与现代性”,由美国圣塔克拉拉大学助理教授柯玉珊(Heather Clydesdale)主持,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教授夏维明评议。德国汉堡大学教授田海讨论了新宗教团体如何应对文本的佛教正统性问题,他关注了明代晚期宝卷的正统化实践,指出它们不是由扶乩揭示也并非声明源自佛陀最初的话语但仍在制造它们的宗教传统的核心仪式中被崇拜为神圣经典。清华大学教授圣凯法师探讨了赵朴初《佛教常识答问》的写作过程,介绍了20世纪50年代大陆佛教界的教理学习思潮。韩国东国大学讲师和佛法教师兹宪法师讨论了二十世纪初朝鲜以期刊杂志为途径的佛教文本的翻译和传播的历史,研究了殖民时期佛教文本的翻译和传播。
部会14主题为“禅典2”,由大足石刻研究院馆员未小妹主持,日本龙谷大学研究生王若宾评议。敦煌研究院博士后马英杰关注了敦煌荷泽宗文献,认为禅宗史研究忽视了它们本身的层次性,指出了它们总体上呈现的三个阶段发展。日本东洋大学博士研究生释崇昊通过京都大学附属图书馆《全室和尚语录》讨论了明初临济宗禅僧季潭宗泐法师的生平和事迹。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索罗宁介绍了俄夏文献中唯一属于曹洞宗的材料西夏文2678号文献,并讨论了内容和历史意义。
论坛闭幕式于8月13日在五台山东方佛教文化研究院举行,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山西省佛教协会会长、QY千亿球友会app五台山东方佛教文化研究院院长妙江长老、五台山东方佛教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陈金华、清华大学教授圣凯、德国汉堡大学教授田海教授等出席。闭幕式由五台山大圣竹林寺监院愿行法师主持。
闭幕式首先由学员代表崇昊法师、郭家誉、沃霹雳发言,对会议做了回顾,向本次会议的组织者、参会学者、义工表达感谢,并表达了他们参会的所学和体会。随后学者代表陈金华教授祝贺参会学员顺利完成密集课程和研讨会,感谢各国学者在会议上分享真知灼见;圣凯法师回顾了自己从第一届到第六届参加五台山国际佛教学术研讨会的体会,指出僧团通过学术研究理解教、理、行、证的价值,佛教界和学术界通过这一系列研讨会共同实现继承、阐释、创新;田海教授分享了在会议上与青年学生和学者相互学习的过程;乔根森教授提出在五台山培养青年佛教学者的特殊意义,他回顾了自己的学习过程,指出当代学生参与国际交流对开拓学术视野的重要性。其后,宽广法师做会务总结。最后,妙江长老开示,希望大家多闻多思,五台山的庄严是高僧大德共同成就的,鼓励学界与教界深入交流,只要用深心,文殊道场则敞开。
8月14日,研讨会组织参会学者和学员参访五台山塔院寺、大显通寺、碧山寺和南山寺。
联系球友会
Contact us
SERVICE TIME:08:3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