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98-08663552
NEWS
新闻资讯
发布时间:2024-09-03 点击量:
近日,环球网执行总编辑石丁以《国际新闻如何“避坑”》为主题进行了直播授课,探讨国际新闻为什么能够在中国火起来、有哪些需要避开的“坑”、国际新闻该怎么做等问题。以下为演讲实录,我们一起来看看。
今天在这里跟大家分享的是过去21年工作中总结的一些个人心得和体会,不一定特别得正确,我觉得更多是抛砖引玉,也想跟各位媒体同行一块来交流。
说起环球网可能有一部分同学并不是特别的了解,但是如果大家有下载各大新闻APP的话,可能会经常看到我们生产的新闻。
虽然大家不一定是直接来访问环球网,但通过我们的商业合作伙伴,我们的新闻还是“穿透”了很多互联网用户,所以作为一个人员规模有限的网站,我们能够在与老牌新闻网站竞争的过程中站稳脚,其实一个很重要的点是环球网做到了顺势而为。
那么“势”是什么?我认为“势”就是中国受众越来越关注国际新闻。尤其是这两年来出现了一个群体性现象,除了我们环球网之外,还有很多的兄弟媒体包括大量优质的自媒体创作人,通过报道国际新闻进入了广大受众的视野。
我今天主要想从三个部分跟大家来分享,第一部分是从我的经验来看,为什么国际新闻能够在中国火起来?
第二部分我想分享在中国互联网上做国际新闻,以我们的经验来看有哪些“坑”需要避开。
第三部分我想以环球网这些年的运营经验,加上我个人的实际体会来跟大家探讨国际新闻该怎么做。
这些年国际新闻为什么会火?其实答案有很多种,但从我个人的观察来讲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方面,这些年中国和世界的连接越来越紧密,碰撞越来越激烈,尤其是中国与世界的互动越来越多的开始影响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
我记得在2007年11月15号环球网第一次正式上线时,我们都觉得非常吃惊,因为第一天我们的流量就超过了我们设定的全年指标。
在随后的一个月的过程当中,我们每周都在调整我们全年的流量指标,基本上在第二周我们就已经能够达到。我们于是就很好奇,为什么中国人对国际新闻能有这么关注?
后来我们慢慢理解了,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融入国际社会,中国人对外部世界的关注度也越来越大。
从2007年开始,伴随着中国与国际社会的交互增加,环球网的发展也经历了这几个高峰。比如在2008年发生“3•14”烧事件,包括随后奥运火炬在海外传递过程当中出现的很多事件,带动了民众对国际新闻的整体热度;在2009年的时候,新疆的“7·5” 暴恐事件所带来的中西舆论对撞又再次带动了中国人对整个国际化新闻的关注。
从环球网的角度来讲,两次事件都带动了网站建站初期快速的崛起。从后来这些年的发展来看,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在世界上发展的过程当中,经历了越来越多的交互和碰撞。比如特朗普上台以后,中美之间的对抗加剧。从数据来看,我们的增长曲线与中国跟世界的交互与碰撞烈度密切相关。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中国跟世界的互动确实越来越多影响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进入到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圈层。
比如说全球油价的变动直接影响了我们出行成本的高低,同时美国股市跟中国股市也有很紧密的联系,美国股市大跌的时候,往往我们这边可能也会跌。
最近就是这两天比较火的 H&M、耐克新疆棉事件,这些势必也会影响到一部分中国人对消费的选择,所以国际新闻对中国人的生活影响变得越来越大,这也是为什么在这些年不断变火的重要原因。
还有第二个原因,因为技术的进步和规则的变化,尤其是技术进步让国际新闻的生产门槛大大降低,从而大大增加了互联网上国际新闻的供给量。
我们可以回想一下20年前在互联网Web 1.0的时代,从事国际新闻生产的媒体数量是比较少的,属于相对稀缺资源。后来随着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进步,比如翻译辅助工具这些年越来越多进入到了我们生活当中,使很多人能够更方便地去访问外国网站和阅读信息。
这些年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变化是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的国际化程度变得越来越高,看懂国外信息对于现在年轻人来讲不像以前那个年代那么困难了。
还有一些新网络平台的出现,比如腾讯新闻、百度百家、今日头条等等,他们大量鼓励创作者丰富平台上的内容信息,也给了很多有国际新闻生产能力的普通作者更多的动力。
当然了,对于我们媒体生产机构还有从事自媒体生产的朋友来讲,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进行国际新闻生产在内容上具有相对更好的内容安全性,这个也是可能很多媒体人或者是很多媒体机构从事国际新闻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在中国互联网国际新闻越来越火爆的当下,而且可以预期在未来随着中国跟世界的互动趋势,我们预期国际新闻会持续取得发展。
首先在中国互联网上,国际新闻生产的第一个大坑就是:“咸鱼”新闻是主流。“咸鱼”大家都知道是阿里巴巴集团一个二手交易的平台。那为什么我说这个大坑是咸鱼新闻?
因为如果大家去观察的话,在中国互联网上的国际新闻绝大部分都是编译外国媒体的二手新闻。直接能够生产纯原创国际新闻的,无论是媒体机构还是自媒体人的数量都非常的有限。
为什么?因为我们很少能有媒体机构或者是媒体人,能够在全球部署报道力量。在全球铺设报道力量是非常昂贵的尝试,我们曾经做过统计,如果在美国派驻一个驻站记者的线万人民币。
即使对于发展到今天的中国媒体经济实力,这也不是大部分媒体机构或者是自媒体机构能够去承担的数字。所以中国互联网的国际新闻生产基本上处于一个相对比较被动的状态。
其实中国也有一些媒体机构已经在全球布点,比如一些比较大的主流媒体机构,人民日报、新华社还有中央电视台等等,也包括我们环球网。环球网是依托于环球时报在全球150个国家设置了大概450位驻外记者,但即使是这样,我们生产国际新闻主要也是靠编译制作为主,为什么?
因为我们需要考虑生产成本和生产效率的问题,如果说我们去做一篇编译文章,那我们的记者一天能够生产很多篇,但如果是外出采访的话,尤其是在海外外出采访可能只能生产一篇文章,当然除了生产效率低之外还有大量的成本投入,比如你外出的饮食、交通、住宿等等方面的成本,这对于任何一个媒体机构来讲都是相当大的经济负担,所以目前比较普遍的情况是依赖编译新闻。
这种情况就会产生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们知道在国内出现新闻热点时,很多媒体机构可以直接派人到新闻现场去跟踪,但如果出现国际新闻热点,我观察到包括我们自己在内,大量新闻媒体在制作后续新闻的时候很多都是以采访专家为主。在这个过程当中,二手新闻可能给你带来一错再错的风险。
所以怎么样拥有在海外独立采编制作的能力、摆脱“咸鱼”新闻的坑?对于无论是媒体机构还是自媒体生产者都是一个极其大的挑战,我想可能在未来几十年,我们需要仿照CNN、BBC等国际主流媒体逐步去构建这种能力,但一定会需要很长时间去积累。
第二个“坑”就是总被人抓“鼻环”。这个“坑”实际上和“咸鱼”新闻密切相关,因为我们总是翻译或编译外媒的新闻信息,所以内容和导向经常会被源新闻和源媒体牵着鼻子走。这些年大家可能都有体会,在当前国际政治环境之下,西方媒体很多的新闻报道夹杂了大量的政治考量,甚至是非常明显的意识形态元素在其中。
在这种情况之下,很多新闻尤其是他们的涉际新闻,可能不仅是一种信息传递,还会是“信息战”的一部分。
这些年来我们观察到很多的案例,比如有一些国家的媒体和政府机构有相应的默契和配合,故意散播一些信息去误导,部分西方媒体在释放“特定信息”方面做得是非常娴熟。
所以无论是自媒体人还是媒体机构,通过编译做国际新闻时要多一个心眼,我们需要专业性的判断,构建风险的过滤器,避免成为对中国不利信息的扩音器。
当然,这些年还有一个新的现象也值得我们去注意。因为中国这些年的崛起以及世界地位的提升,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外国媒体开始开设中文频道或者中文版本,他们会在中文频道和中文版本上刊登大量已经翻译成中文的信息,这里面有很多“大坑”。
首先,有一些外国媒体刊登在原语言版本上的和中文版本上的新闻内容有很大差异,同样的一个新闻在发布原版的时候,就有一些比较刺激的攻击中国的语言。但是放到中文版的时候就有目的地删除了,可你会误认为这是一篇对华比较友好的报道。
第二,这会产生一种误导,让人误以为外国人最关注的都是这些信息,但事实上这些信息并不是被外国人所最关注的内容。
第三,甚至很多媒体、媒体也开始通过提供中文国际新闻,吸引那些想省事的机构和自媒体人转引,从而影响中国舆论。
网上国际新闻的第三个“坑”就是经常开国际玩笑。我们会经常看到无论是媒体专业机构还是自媒体的生产者经常因为翻译的错误造成“国际玩笑”。
刚才我说为什么国际新闻能火,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技术的门槛降低了之后,给了很多人能够方便阅读并且翻译国际新闻的能力。
我们曾经注意过有一些自媒体账号甚至是靠谷歌翻译进行报道,因为他自身的外语水平并不是很足,就需要谷歌翻译去帮助他,你一看行文就能发现有很多问题,以这种方式去制作国际新闻很难不出问题。
当然,即使是专业的新闻机构也有经常翻车的案例,包括我们环球网也犯过一些错误。比如1月26号我们看到有兄弟媒体刊登了一条新闻,说世界卫生组织专家表示莫德纳新冠疫苗不建议进行接种,但是后来有人查对原文之后发现人家说的是“不建议孕妇接种”。“不建议接种”和“不建议孕妇接种”这个差异是非常大的。他们的这篇新闻在刊登之后在中国互联网上得到了广泛的转载,很不幸环球网也转载了这篇新闻,直到发现错误之后才删除。
国际新闻制作过程当中的第四个“坑”,就是波动性事实已经成为常态。这个不限于国际新闻领域,在国内来讲也是这样,这些年我们在互联网上经常会产生一些新闻的反转,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随着事态的发展导致事情的走向跟一开始不同的例子太多了。
但在国际新闻领域,外媒通常很少去主动道歉更正信息,他经常用的方式是默默的update。
最近一个事情是中国东海航空的机长和乘务员产生矛盾的新闻上了热搜,也被外国媒体报道,其中英国有家媒体报道了,但配图配成了东方航空的图片,之后有网友在报道底下留言要求更正图片,但他们并没有做相应的反应,倒是过了几十分钟之后偷偷摸摸地把照片给换了,也没有去澄清事实。
这种情况在我们观察到的外媒报道中已经有很多次了,这会造成一个问题是,当你编译的是他最早的新闻时,当时翻译可能没有错误,但当外媒更新了之后,你如果没有去查他的update,就可能会出现问题。
第三部分想跟大家交流的是,从环球网的经验来看国际新闻该怎么做,这些只是我个人的观点,跟大家一起商榷。
首先,无论是媒体机构还是自媒体,做国际新闻首先要理清逻辑。因为这些年受众对国际新闻的需求在不断提升,另外制作国际新闻相比较国内的新闻来讲安全性相对比较高,敏感性也没有那么高。
所以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媒体强化了国际新闻的生产,甚至包括很多财经媒体也开始转型进行国际时政新闻的生产,尤其是更大数量的自媒体作者的纷纷涌入这一领域。
我听说有的媒体可能就招两三个人懂外语的人,就开始制作国际新闻,还有一些自媒体账号是在网上招募一些兼职写手。看到这些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国际新闻自媒体账号,有种前段时间股市高涨的时候,大家一起炒股那种蜂拥而至的感觉。
但我想提醒大家的是,从事国际新闻领域的内容生产,大家一定要想明白一件事情,我们做国际新闻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我们能不能形成生产国际新闻整个流程的闭环?
一是品牌定位,也就是你是做什么的?比如从“环球网”这个名字上看,我们就得做环球相关的国际新闻,跟我们的品牌定位直接相关。
如果说你的主品牌并不来自于国际新闻,但却投入很多资源去做国际新闻,那可能对你的主体品牌是一种资源的分散和浪费,对媒体构建自己的强势竞争品牌可能并不是很有利。
第二点就是做国际新闻,你有没有那么多的资源可以进行支撑?刚才我举了一个例子,比如环球网在全球各地部署了150个国家和地区的记者网络,这种强有力的资源支撑对我们生产国际新闻能提供很好的帮助,也是我们做好国际新闻的一个基础。
另外长期以来国际新闻的生产使我们积累了一支比较有经验的团队,这都是我们的重要支撑资源。
第三点是内容生产链条是否完整,你的生产链条能否构建得足够好,其中就包括很多元素,比如生产的效率、性价比,包括全流程的内容安全性,你是否有能力去构建坚强有力的生产闭环?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商业逻辑走的通么?我们从媒体运营的角度来讲,既然媒体要面临市场化生存压力,就要从企业逻辑角度来看国际新闻的商业模式,你的国际新闻生产所匹配的商业模式能否支撑本媒体可持续性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所以从品牌定位、资源支撑、生产链条和商业逻辑这4个方面,如果都能够形成比较良好的闭环和支撑,那我觉得从事国际新闻的生产是一个很好的方向,如果不能支撑,真的要认真思考一下是否要在这方面投入那么多人力、物力去竞争。
下面我想根据环球网这些年的运营经验,与大家探讨一下关于国际新闻竞争的5个要素。
首先是新闻源的竞争。作为一个国际新闻的生产者,无论是专业内容生产机构还是自媒体创作者,如果想制作大家喜闻乐见,并能够获得高阅读量或广泛影响力的国际新闻,我们必须要有强大的内容挖掘力,即在全球范围内发现好的新闻选题的能力。
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构建自己的媒体资源库。对于环球网来讲是通过十几年的积累构建了一个由世界主流媒体库、实名认证的各国意见领袖、政治家、学者资源库,以及各种智库列表等构成的媒体资源库,有效支撑了我们的新闻选题挖掘。
当然除此之外,我们还采购了海外数据库的产品,利用技术手段去提升新闻选题挖掘能力,有效提高内容搜索效率。大家现在比较喜欢用谷歌,但谷歌并不是万能的,因为很多新闻源是有反爬虫技术,隔离谷歌搜索的。通过采购一些版权数据库产品,我们可以极大限度缩减搜索范围,更精细化地去锁定我们想要的内容。
当然从我们的工作经验角度讲,同时也依托于环球网的特色资源,我们还在提升驻外记者的采编能力,通过加强与他们的沟通,并且提供相应的采访、资源等支持,扩展新闻源,从而构建我们在新闻竞争的一些独特优势。
从环球网这些年的工作经验来看,你是否拥有一只高素质的内容采编团队,是你能否在国际新闻竞争当中脱颖而出的一个核心要素。
其实这些年在这方面,无论是媒体机构还是对其他媒体生产单位来讲都是一个非常大的考验。因为这些年新闻行业在中国国内各个行业的就业竞争当中,并不处于特别有利的地位。
以环球网为例,如果想获取一个优秀的内容生产人员,在招聘的环节就会碰到很多困难,这些年我们也经常看到的一些非常优秀的媒体人转型去了企业,包括很多学习新闻、外语的应届毕业生毕业之后,第一选择也不是新闻单位,所以生产者这块是我们一直特别重视的一块,包括我们对员工的培训等方面也投入了很多的资源。
另外生产者团队建设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一定要设置门槛,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内容生产,如果对团队的进入门槛设置过低,会导致出现特别多的内容问题。
现在这个时代想让我们的新闻传播得更广,让更多的读者看到,必须要跟各大渠道和平台构建非常好的关系并持续进行良好的互动,尤其在新闻选题方面要经常交流,我们的团队每天都跟各个平台有频繁的沟通,把生产的好内容推荐给这些平台,希望平台能够对我们进行相应的推荐,获取更多人的关注。
所以跟主流平台搭建良好的关系,包括能够获取更多的推广渠道的这种能力,我把它称为这种推广力。如果我们想做好新闻,尤其是做好国际新闻的这种竞争的话,推广力的竞争是非常重要的。
这里我也想举一个例子,当年的环球网为什么一上线就能够在流量上取得如此大的这种突破?其实跟我们在推广上采取了一些措施有很大关联,当时上线的时候给新浪、搜狐、腾讯这样的门户网站进行了谈判,我们并不收取他们的版权费,但是我们要求他们在转载环球网新闻的时候都在文章底部加上一句话“更多精彩请点击环球网”,而这个环球网是一个超链,直接跳到我们的网站首页,所以我们一上线就可以通过当时最大的门户网站来引流。
为什么要讲差异化?因为现在生产国际新闻的媒体机构,尤其是生产国际新闻的媒体机构、自媒体人越来越多,内容高度同质化。
如果大家都挤在同一个赛道,那每一家都很难受,如果不做差异化竞争,其实很难在媒体市场上获取比较好的地位。
那么环球网是怎么做差异化的?首先,实现从快到深,从看见到看懂,我们把消息向解读方向去推进。评论也是环球时报的一面旗帜,所以对环球网来讲,我们对评论工作是高度关注的。
我们建立了一个国内最顶尖国际问题专家的资源库。发生国际热点新闻的时候,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去采访专家,通过专家的视角来去解读这些国际新闻对中国人意味着是什么,帮助受众更好地理解这条新闻,我们认为深度的信息挖掘永远是稀缺资源。
第二,服务垂类要细分,最好能细分到圈层精准制作,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受众已经有明显的垂直分类,根据你的资源深入某一领域,集火攻击,成为这个领域里面最好的生产者。我们选择的主攻方向就是国际时政和军事新闻。
第三,从国际新闻到国际化新闻,环球网从创立开始就一直秉承着一个理念,就是坚持国际化新闻路线。所谓的国际化新闻就是除了报道国外发生的新闻,还可以用国际化的视角去观察或解读中国所发生的热点新闻。
这最早是“环球网”和《环球时报》带动的报道方向,当然现在越来越多的媒体同行开始向这个方向去转型。
根据我们的国情,在中国从事新闻内容生产的媒体或自媒体,内容安全要放到第一位,所以环球网建立了自己的风控体系、顾问体系还有咨询体系。
风控体系在正规媒体机构是必备的环节,但对于自媒体人来讲,在这一方面可能有比较大的缺失,这也是为什么最近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自媒体账号在报道上都出现了一些问题。
要做好国际新闻,还要构建好自己的顾问体系。比如环球网聘请了人民日报长期从事国际新闻报道的老记者等顶尖专家来当我们的高级顾问,帮助我们做重要内容的把关和建议,这对我们的内容的安全运行起到了巨大的帮助作用。
除了顾问体系之外还要有一个咨询体系,因为国际新闻的报道,尤其是涉际新闻的报道,其实也涉及到中国很多政府机构或者是一些企业,我们要有就特定问题去咨询相关机构的能力,这样才能确保我们的内容安全。比如环球网就与众多国家部委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机制,不仅支持了我们的内容安全,还构成了一种独特资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外媒:委内瑞拉总检察长办公室要求对反对派领导人冈萨雷斯发出逮捕令,委法院批准
工商银行APP提前还房贷起步金额上调至5万元?工作人员:消息属实,8月底调整
去参加母校校庆,老师让我给学弟学妹做个简单分享,今天想想也发出来给大家看看,让大家对我的过往也了解了...
日本将不再供应iPhone显示屏 因苹果将在明年以后发布的所有iPhone上使用OLED显示屏QY球友会官网
联系球友会
Contact us
SERVICE TIME:08:30-18:30